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9日訊(記者 齊平)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位于海南澄邁縣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生態軟件園宛如一座花園。開園以來,軟件園產值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長。截至2017年12月份,入園企業已達2481家,騰訊、華為、百度等龍頭企業先后進駐。園區企業稅收2010年時不到1000萬元,而今年前兩個月,企業稅收已經超過3億元。
連續3年保持25%以上增速的互聯網產業,是海南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縮影。
重點產業加快成形
長期以來,海南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業占比過高,內部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產業素質不高;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服務業比重由1988年的31.6%,提升到2012年的46.9%,但對GDP的貢獻率仍然偏低。尤其是房地產無論在投資還是稅收方面都“一業獨大”,也成為掣肘經濟發展的老問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時指出,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發展潛力大,要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海南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指出,海南要加快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產業體系。
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海南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和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旅游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互聯網產業、醫療健康產業等12個重點產業,加快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海南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打破市縣行政區劃和利益藩籬,“多規合一”謀篇布局旅游園區、高新技術及信息產業園區、物流園區、臨空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健康教育園區等6類24個省級重點產業園區,積極完善路、光、電、氣、水的“五網”基礎設施;通過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5年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200多項,減幅達到80%以上;建成全省“一張審批網”,各園區內開展了“極簡審批”改革試點,新增市場主體31.8萬戶。
服務型、開放型、生態型經濟充分發展,創新創業浪潮涌動,市場活力競相迸發。12個重點產業增加值兩年來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速,目前占GDP比重已達7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發展頂梁柱。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31%提高到55.7%。
2017年舉行的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了今后5年的努力目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12個重點產業成形成勢,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產業結構趨近20∶20∶60。
“決不讓海南變成房地產加工廠。”“海南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省委書記劉賜貴、省長沈曉明作出承諾。
旅游業邁入3.0時代
上世紀80年代,一首《請到天涯海角來》歌曲紅遍大江南北,成了海南島旅游的最佳推廣詞。如今,海南省接待游客數量依然年年創出新高,但旅游市場的主角,已經由以往“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觀光旅游,讓位于以休閑、體驗為主要目的的度假旅游。
應和著市場的升級,不斷深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國際旅游島建設注入新內涵。
以新理念整合資源,走全新的旅游品牌景區發展之路。位于海棠灣的水稻國家公園打出農旅融合牌。在稻田花海中,“出沒”著300多只1∶1的恐龍模型,這里不僅有袁隆平院士的水稻科研基地和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還是全球首個恐龍科普基地;而到了夜間,燈光亮起、音樂響起,這里變成大型實景演出的歡樂海洋。
提供新產品,造就新體驗。與海豚海獅互動、和海洋動物潛水、探索水族館奧秘……大型綜合旅游體亞特蘭蒂斯集吃、住、游、購、娛5大旅游要素于一身,其進駐海南,豐富和補充了海南休閑娛樂的業態。
“海南旅游進入3.0時代。”三亞市旅游發展委員會調研員唐嗣銑介紹,三亞旅游將在以往一線“藍色旅游”的基礎上,挖掘山地森林的“綠色旅游”潛力;同時要抓緊帶動周邊資源融入,打造大三亞旅游經濟圈。
黨中央的強力支持,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了強勁動力。
3月31日,一家“超級醫院”在瓊海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開業了。自從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海南設立并給予九項支持政策,我國第一家以國際醫療旅游服務、低碳生態社區和國際組織聚集地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級開發園區,為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注入了活力。
2016年,海南成為全國第一個全域旅游示范創建省。如今,海南旅游業又在謀劃邁向優質旅游的新目標——在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旅游消費中心、中國郵輪特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