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5日訊(記者彭江)9月4日, 普華永道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指出,科技為金融服務賦予了巨大動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還是監管機構,都要深刻理解這種變革蘊含的機遇和挑戰。而在金融科技3.0模式下,未來的創新將圍繞3個E展開,即Efficiency(效率)、Experience(體驗)和Ecosystem(生態圈)。
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于中國的傳統金融機構而言,不僅改變了營銷和獲客等前端業務,也在驅動中后臺的變革。本次調查中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受訪者認為,金融科技為其帶來的前三項價值依次為運營效率提升、提升客戶體驗及產品與服務創新。這三項都是傳統金融機構服務轉型和精細化管理重點發力的方向。
報告顯示,各類機構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在不斷深化。超半數的受訪傳統金融機構正通過不同形式自主進行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亦或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近年來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策略也有所轉變,回歸技術逐漸成為趨勢。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認為:“金融科技帶來的重大沖擊是讓閉合的傳統金融體系逐漸走向開放的產業鏈生態模式,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都將成為金融產業鏈生態圈的組成部分。雙方有著強烈的合作意愿,然而在實際合作過程中,雙方仍然需要應對來自管理文化、監管、商業模式、系統等各方面的挑戰。”
從對金融科技的投融資層面來觀察,傳統金融機構的重點落在實施技術投資、轉型升級,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大數據分析將是其今后的投資重點;金融科技公司則致力于獲得投資機構青睞、發展壯大,但在監管趨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融資難度加大,未來須以模式與技術優勢突圍。
探尋新興科技在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受訪者的反饋顯示,大數據應用仍主要集中于產品設計和前端銷售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各項基礎條件都有待改善,尤其在數據與團隊方面面臨很大挑戰。然而,對于云計算與區塊鏈兩項技術,不少受訪者對前者仍有期待,認為其起步晚但潛力大,但對后者普遍持謹慎態度,認為其應用前景尚不明朗。值得注意的是,過半受訪者認為,在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大數據風控將是繼移動支付之后,中國又一個能引領全球的領域。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監管機構對于金融科技理解和認識的加深,相關的監管措施以及協調機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此背景下,受訪者普遍預期金融科技的監管將趨嚴,對監管的期望主要集中在:避免行業野蠻生長和跨行業套利、規范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以及加強跨行業跨監管主體的協調。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管理咨詢合伙人王建平稱:“金融科技嚴監管既是眾望所歸,也是大勢所趨。嚴監管持續的環境有利于金融科技領域的規范經營、降低風險,未來金融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必定是那些能夠高效滿足監管要求、化被動為主動的企業,因此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應以科技促合規,探索相關應對之策。”
報告還顯示,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在招聘和保留金融科技人才方面都面臨挑戰。受訪者最看重擁有技術開發和金融行業經歷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也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對接市場的能力,卻并沒有過多強調創新能力。在招聘和保留金融科技人才方面,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有競爭力的薪酬水平是留住人才最關鍵的因素,其次是明確且被認同的業務發展前景。
張立鈞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之際,我們進行了回顧與反思,發現科技的發展在帶來商業模式創新的同時,也可能導致金融行業系統性風險的演變。放眼未來,掌握新興技術的關鍵金融基礎設施供應商或將成為金融行業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之一。如何在鼓勵創新與控制系統性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中國深化金融體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