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是自貿區誕生時就肩負的使命。五年來,各地自貿試驗區對標國際,創新突破,帶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激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在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來自新加坡的工程師安琪,正忙著維修兩臺飛機發動機。中國對發動機零部件的進口稅率下調,讓一些原本選擇在海外維修發動機的航空公司留下了訂單。
2015年廈門自貿片區成立之初,大家就思考如何提升重點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如果按照一些開發區、產業園以往的經驗,給航空維修企業一點兒補貼優惠,效果最直接,但卻有違自貿區設立的初衷。
自貿區的第一手調研推動了國家政策的突破。2017年起,我國將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兩項航材的關稅稅率,分別從14%和8%下調到了1%的暫行稅率。
五年來,自貿區牢記使命,勇闖改革創新高地。在上海,自貿區實施市場監管領域優化營商環境的“二十條”措施,聚焦企業痛點難點;在廣東,自貿區率先發布“市場違法經營行為提示清單”等多張清單,事前為企業明示禁區;在四川,自貿區創新推出了“首證通”審批改革試點,讓企業從起跑線上就跑出“自貿區速度”。
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單一窗口”,打破權力邊界,實現并聯審批,得到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點贊,并向全球推廣。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全國自貿區進出口累計2.6萬億元,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9.35%;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自貿區進出口累計2.4萬億元,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比例提升到10.77%。
開放的中國正在形成更加穩定、更可預期的市場前景,與國際社會謀求更高質量的合作共贏。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