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產業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康養產業是堅守和提升“兩條底線”的有效途徑。建設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的康養產業,各地必須結合區域特征和經濟特點,積極探索融合式發展模式,同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康養產業發展護航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貴州省工作匯報時明確提出,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把發展與生態統籌起來,這為貴州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守住發展的底線,就是讓經濟實力強起來、百姓富裕起來、小康步伐快起來、公共環境優起來;守住生態的底線,就是讓大地常綠、空氣常新、碧水常清、土壤常凈。
在過去的幾年里,一些地區秉承底線思維,積極進行探索和實踐,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幾年,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要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繼續在堅守兩條底線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兩條底線的水平,展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實現新跨越。
康養產業是堅守和提升“兩條底線”的有效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重視,健康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普遍追求。與此同時,我國已經進入并將長期處于人口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55億,2040年,老年人口的數字將達到4億,并將長期保持這一規模,養老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康養產業的范疇涉及各類與健康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也涉及各類組織為了滿足社會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動,包括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等。而大康養是一個更系統的概念,包括康養文化、康養產業、康養產品與消費、康養政策等。從理念上看,大康養涵蓋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以及生態型發展、綠色發展的基本特征,具有系統性、地域性,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總綱,所構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
從實踐上看,康養產業是堅守和提升“兩條底線”的有效途徑。康養產業的發展,需要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業、旅游業、中醫藥業等資源,康養產業的發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優化生態圈,反哺更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例如,貴州省近年來充分利用其氣候適宜、生態環境良好、旅游及人文資源豐富等優勢,推進養生度假、康復療養基地、溫泉特色小鎮、生態文化小鎮等康養業態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以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健康養生與社會養老事業為基礎,有機農業、旅游產業與中醫藥產業為支撐的康養產業發展體系。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走出一條綠色崛起、后發趕超,既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又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統籌融合、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新跨越。
康養產業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展中國康養產業,正逢其時,正合民意。
發展康養產業的關鍵是探索融合發展模式
建設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的康養產業,各地必須結合各自區域特征和經濟特點,積極探索融合式的發展模式。
一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發展大康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城鄉融合式發展。融合式發展的關鍵是共建共享,要積極推動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在生態文明建設及康養產業發展中的應用。
二是促進相關多產業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精準定位區域康養主導產業和服務產品,催生一系列新型業態和產業鏈,使之成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應利用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從休閑養老、民俗旅游、慢病療養等角度單項突破,并延伸發展與康養相關的中藥、養生、運動、有機農業等產業,實現“康養+農業”“康養+工業”“康養+旅游”“康養+醫療”“康養+運動”等特色產業和康養產業融合互動局面,促進多元化、多層次、全鏈條的康養產業發展。
三是推動區域融合。在高鐵等快速交通模式日益普及,智慧技術應用范圍日益廣泛的背景下,傳統的產業發展面臨的區域障礙將被逐步打破。在這種背景下,應加快打破省域概念,推動各區域優勢互補,實現區域合作共贏。
創新體制機制為康養產業發展護航
當前,康養產業作為我國一個朝陽產業,仍面臨產業法規不完善,相關標準體系滯后、激勵機制不足等制約,亟需加快機制創新,為其發展助力護航。
第一,加強政策法規與倫理道德的建設。在加快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時,要強化對健康產業的引導和支持。同時,出臺并完善健康產業政策法規,完善社會組織建設,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制定和推行行規行約、技術標準、從業培訓等,指導和規范產業發展。明確產業扶持政策以及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并根據康養產業不斷出現的新模式、新變化,在積極執行已有相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持續加大相關政策及規劃的建設力度,以推動新經濟模式下的大康養產業發展的法制化、科學化、長效化。同時,應重點完善康養領域的誠信機制,提升消費者對康養產業的信心。
第二,統籌協調行政手段與市場機制。在行政管理機制方面,一方面要重視相關規劃的制定與引導,在康養產業發展方面,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行為,關鍵是要做好規劃,構建科學的康養產業體系和產業布局結構,使康養產業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增長點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強各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整合,康養產業涉及多個部門,對此各地可成立專門的康養產業管理協調機構,以加強多個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制定綜合性的相關產業政策。同時,完善大康養聚集區的發展機制,對不同類型的康養產業聚集區采取不同的發展重點,推動大康養產業聚集區完善園區規劃,健全大康養產業聚集區評價及激勵制度,積極利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打造生態型、智慧化的大康養示范區,加強大康養聚集區間的國際合作。另外,發展大康養,還需要資源與市場對接,產業的融合與對接,通過體制的創新,推動高端市場對接,形成定向招商引資與信息傳播機制,拓展產業鏈,推動區域的協調發展。
在市場機制方面,應充分發揮民營資本的主導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民營資本積極進入康養產業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誠信危機和商業模式落后等,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對此,可以通過創新資產轉讓、合資合營等方式,在充分發揮民營資本主導作用的同時進行規范與引導,以利于康養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完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目前促進大康養發展的激勵機制嚴重不足,應統籌和協調相關部門成立康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扶持開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詢、新醫藥制造、醫療研發、保健食品藥品等相關康養產業,保證康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完善康養產業領跑者制度。結合國家有關行業的領跑者制度,出臺相關政策,構建大康養產業的領跑者機制。二是重視發展空間激勵手段。對于小企業來說,財政補貼等資金支持手段屬于最重要的激勵手段,但對于規模較大的康養產業來說,發展空間的激勵則往往更具激勵性。三是應鼓勵和引導相關行業加大康養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力度,為康養產業培養急需緊缺人才,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在約束機制方面,生態環保及誠信應成為大康養企業準入或退出的重要指標。在企業進入時,應把生態環保、誠信作為最為重要的門檻標準;在企業退出機制方面,對于那些生態環保、誠信方面達不到標準的企業,應限期整改,直至退出。此外,應完善市場監督機制,為康養產業營造良好的信譽。
(經濟日報中經智庫 潘家華 李 萌 吳大華 馬先標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貴州省2018年院省合作《貴州省建設“康養省”路徑研究》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