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家的擴大和延伸。”這些天,全國政協委員霍啟剛在政協記者會上的這句話火了。
筆者對此頗為認同。今年跑兩會,代表委員們談到粵港澳時,大灣區是第一熱詞,提的建議多與之相關。“零距離”“很方便”“擴大版”,成為形容粵港澳大灣區時使用最多的詞。采訪過的代表委員中,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代表的比喻很有趣。他說,大灣區就像一席豐盛的自助餐,總有一款適合你,有意參與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各展其長。應該說,隨著三地不斷融合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這些形容詞和生動比喻,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大灣區的機遇已經吸引眾多投資者參與其中。港澳代表委員很多來自商界,比如香港經濟民生聯盟青年事務委員會顧問張俊勇代表是美國“海歸”。熟悉紐約和舊金山灣區發展情況的他,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信心十足。上世紀90年代起,他便在內地多地投資,如今他看準了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計劃將資金收攏集中,投資房地產、高科技等領域,并支持初創企業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全憑摸索。不過,在張俊勇等代表看來,這正是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國際標準的絕佳機遇。一些來自澳門的代表還告訴筆者,這些差異正孕育著巨大紅利,香港、澳門正享受著“一國兩制”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利好,也希望在新一輪全方位對外開放中擔當引領者。
商界人士躍躍欲試、憧憬遠大,普通百姓也將因大灣區建設而受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衣食住行、醫療養老,這些領域的變化牽動民心。其中,學業、就業、創業、置業最受青年關注。
去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并實現“一地兩檢”、“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標志著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粵港澳三地快速通關,讓三地民眾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擴大版、升級版的家,得到民眾紛紛點贊。
去年全國兩會后,惠及港澳的措施密集出臺。前不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一些來自香港的代表形容,“像中了六合彩”,因為《規劃綱要》比他們提議的還要好、還要全面。
港澳社會如今對《規劃綱要》的落實有很高期待。此次在全國兩會上,港澳代表委員們也有許多相關的提案、建議。在“代表通道”發言的民建聯會務顧問譚耀宗代表告訴筆者,有很多便民措施是必須的,希望盡快推出。他說,當大家都覺得方便了,大灣區建設發展才會真正火起來。
眾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應成為大灣區未來建設的主題詞。對粵港澳三地來說,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應該加強戰略合作,相互促進;還可與更多內地企業攜手,拼船出海、大展宏圖,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