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北京南二環開陽橋上驕陽似火、車水馬龍;橋下河水泛著漣漪,岸邊楊柳隨風而舞,走在河畔親水步道上的行人仍能感到幾分清涼、愜意。
自開陽橋下旖旎東去的河水,是北京的南護城河。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岸邊環境好,卻未必了解,沿步道逆流而上,能一口氣走到頤和園;順流直下可一路暢行到東便門。在可見的將來,這條濱水步道將一直延伸到城市副中心,沿河步行即可穿城而過,一走到底。濱水步道不斷延伸、連通的背后,是北京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的不懈努力。
打通“梗阻”暢通步道
近幾年,隨著南水入京,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再加上較為豐沛的雨水,北京河道內的水量和水質明顯改善。穿城而過的一條條河流,成為欣賞城市風貌的景觀廊道,河邊寬不足2米的水岸步道更是附近市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
但尷尬的是,這些令人心儀的濱水步道總是時斷時續,常常被建筑、設施或立交橋攔腰截斷。遇到這些“攔路虎”,行人只能折身返回馬路,繞過障礙物,再下護坡,這一折騰往往要多走1-2公里的冤枉路。這種情況在城市河湖區段尤其明顯。
在北京這座特大城市的建成區,河道規模皆有舊制,水畔岸邊本就密布水工設施、水工建筑,可供騰挪的空間十分有限。
去年,北京在城市河湖步道連通上,動了真格。如何在保證防洪泄洪城市安全的前提下,連通步道,滿足市民親水需求,成為水務部門要啃的“硬骨頭”。“這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現在是考驗我們社會綜合管理和治理能力的時候了。我們通過與各部門和屬地協調,集中解決矛盾。”北京市水務局城市河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我們一共打通了8處‘梗阻’。”北京市水務局城市河湖管理處工程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9年8月,西南二環水系步道連通及河道設施改造提升一期工程啟動,連通了八一湖橋區步道;在開陽立交北跨河橋下建設下凹式步道,保證步道凈高在2米以上;移除了蒲黃榆鐵路橋右岸攔路的鐵柵欄,通過增加臺階、搭建棧道、改造護坡等方式,將昆玉河、永引渠、護城河沿線步道串聯起來。
28.5公里一走到底
一期工程分為濱河步道連通及河道設施改造提升兩部分。施工范圍起自京密引水渠團城湖南閘,下至南護城河東便門,總長度28.5公里。“我們的目標是利用有限的水面和有限的河道空間,給百姓提供更好的濱水服務和濱水空間,讓河邊能連通,設施更方便,環境更優美,生態更漂亮。”
根據此前的摸底,團城湖南閘到東便門之間,一些步道與橋梁交匯處只有1至1.5米高,行人無法通行。僅需要增加橋下通行高度的位置就達13處。要打通這些“斷點”,需要把局部步道下沉,保證通行高度至少2米以上。
連通之后是提升。為了讓市民更方便的下到步道上行走,通過科學設計,共計改造和增設了40處下步道臺階,翻新濱河步道11處。永引渠八一湖南岸是景觀變化最大的一處,位于河道右岸0.93公里長的巡河路上,不僅坑洼積水的問題得到根治,沿線的綠化景觀、便民設施也進行了相應提升。
同時,增設7大類561塊標識牌,改造垃圾轉運設施與打撈平臺,改造了團城湖南閘至木樨地橋段河道兩岸濱河步道照明設施的燈桿與燈頭,完善了木樨地橋至東便門段河道部分橋下濱河步道照明設施。黃昏時分,幾百盞燈亮了起來。
親水空間的改造提升,市民們看在眼里,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改造完成后,市民的要求更高了。”該負責人介紹,僅6月城市河湖管理處就收到12345熱線轉來的各種投訴87件,占水務局的60%。反映河邊蚊子多,水有味的,需要增加照明設施的……樁樁件件都需要解決回復。
北京城市河道綿延128公里,穿行7個區。濱河步道建設完善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綠化養護等方面,更要與相關部門和屬地單位分工協作。這些倒逼著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一路暢行副中心
隨著濱水步道的不斷延伸,從市中心到副中心的步道建設也已經列入議事日程。“目前已經計劃做第二期步道連通工程。”該負責人表示,只要打通東便門這個關節點,濱水步道就可以沿西南二環水系繼續向東沿通惠河而下,直達副中心。
如果說一期工程的重點是通和連,二期則更關注景觀和設施的提升。按計劃,二期工程將完善昆玉河兩側的8個人行天橋下河梯道的建設;對棗林前街西口人行橋增設下步道臺階連通濱河步道;打通長河口、西三環上游羅鍋橋右岸、二熱閘閘區及甘雨橋橋區等7處濱河步道不通節點……
二期工程將對部分地區的臺階設置進行改造,方便市民直達岸邊。還將對南護城河全線開展垂直綠化,將種植槽外掛在護欄上,在槽內種植攀爬植物,與水中的挺水植物相互呼應,在岸邊形成立體綠化。綠化補植,增建座凳、垃圾桶,局部河段增設垂釣平臺等,都在計劃之中。
今后,在持續投入下,北京還將有更多的河道亮出水岸線,還河湖于民。目前,計劃利用水務系統現有巡河路建設的慢行系統,就已經有清河、涼水河、通惠河三段,現均已進入可研階段。
巡河路原本只是為了汛期應急設備車輛通過的道路。在北京下力氣發展慢行系統時,安全、親水、還能休閑遛彎的巡河路,成了挖潛的重點。其中,沿著東便門一直到通州北關閘交匯點20.34公里的巡河路將有望變身全封閉的慢行系統。不久的將來,這條建在河邊的慢行系統,將幫助人們實現“騎車看風景,下班早回家”的愿望。(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