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熱點,但舌尖上的安全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牽動人心——近日,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后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調查報告》,通過分析全網監測到的274萬條食品安全輿情信息和3000多份調查問卷,發現2020年食品安全消費輿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檢結果、禁食野生動物、冷鏈食品風險、食品安全消費提示、自制食品問題、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謊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問題等八個方面。其中,超過3成與新冠疫情相關,余下近7成依然來自日常食品。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音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信心,如何通過飲食提高免疫力、如何避免病從口入,成為后疫情時代消費者、企業、監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需要考慮的問題。
疫情加劇食品安全擔憂
輿情數據顯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費輿情信息分布中,食品抽檢結果信息占比21.82%,禁食野生動物信息占比17.56%,冷鏈食品風險信息占比14.27%,食品安全消費提示信息占比13.69%,自制食品問題信息占比7.95%,野生食品中毒信息占比5.84%,代糖代餐食品謊言信息占比5.42%,其它食品安全問題信息占比13.45%。
其中,野生動物、冷鏈食品安全問題與新冠疫情高度相關,合計超過31%。
野生動物沖上熱搜,首先來自食用野生動物引發疫情的擔憂。2020年1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發布公告,疫情期間全國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隨后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有關法律規定,明確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同時查處了不少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案件。這些,都讓食用野生動物成為關注的焦點。
冷鏈食品是指易腐食品從產地收購或捕撈之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直到消費者手中,各個環節始終處于產品所必需的低溫環境下的食品。今年6月份以來,北京、遼寧、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重慶、陜西、云南、天津、湖北、甘肅等10多個省份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進口冷鏈食品疫情傳播安全風險增大。特別是在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之后,從海外進口的冷凍食品外包裝上多次檢出病毒,還引發了局部零星疫情,消費者對海鮮和冷鏈食品的擔憂由此而來。
食品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頻繁發現
另一方面,常態下的食品安全依然令人擔憂。調查結果顯示,有69.23%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65.01%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違規使用添加劑,61.13%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儲存運輸污染,48.84%受訪者表示最擔心散裝食品衛生問題,41.15%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食品變質過期,另有11.16%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其他問題。
然而,這些問題恰恰是食品抽查發現的老大難。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以及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食品抽檢結果顯示,仍有部分食品抽檢不合格。發現的主要問題主要是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質量指標不達標、質量指標與標簽標示值不符等。其中,不少抽檢不合格食品來自知名電商平臺和大型商超。
例如,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公布的最新一期抽查結果顯示,天貓鼎誠食品專營店(經營者為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鼎誠食品坊)在天貓(網店)銷售的、標稱江蘇省揚州蓮順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桂花蓮子藕粉,霉菌不符合產品執行標準要求;重慶商社新世紀百貨連鎖經營有限公司溉瀾溪店銷售的小芹菜,毒死蜱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專家表示,藕粉及其制品中霉菌超標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裝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衛生條件控制不到位,還可能與產品儲運條件不當有關。芹菜中毒死蜱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為快速控制病情,加大用藥量或未遵守采摘間隔期規定,致使上市銷售時產品中的藥物殘留量未降解至標準限量值以下。
除了吃得安全,還想吃得健康
調查還發現,疫情讓消費者減少了外出用餐頻次,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增加網上購買頻次以及選擇大型超市或平臺消費等。調查結果顯示,有73.05%的受訪者表示減少了外出用餐頻次,53.44%的受訪者表示更關注食品安全問題,49.97%的受訪者表示增加了網上購買頻次,49.56%的受訪者表示會到大型超市或平臺消費,34.24%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知名企業或品牌食品。
食品企業應該如何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調查結果顯示,71.95%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嚴格食品出廠檢測,58.85%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公開做出質量承諾,54.97%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加強食品認證,24.23%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采用最新防偽技術。
對此,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市場安全監督管理處副處長李洋表示,從1995年國內第一部把食品安全衛生作為專項的法律法規出臺,到2009年出臺食品安全法,2015年、2018年陸續對食品安全法做一系列修整,立法上對食品安全的側重從操作環節的衛生到食品所含的物質是否超標,是否對人體所產生遠近期的危害不斷變化,今后則將會更側重于食品安全健康以及膳食營養的搭配。食品安全的及格線只是60分,怎么讓公眾吃的更健康,搭配更營養合理,是以后應共同努力的方向。
對監管部門,消費者也給予厚望。調查結果顯示,69.61%的受訪者希望監管部門加強日常監管,58.82%的受訪者希望落實食品黑名單制度,58.07%的受訪者希望加大處罰力度,54.22%的受訪者希望提高食品準入資格,50.38%的受訪者希望加大食品抽查比例,42.68%的受訪者希望集中公示問題企業和產品。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教授孫穎表示,在后疫情時代,復工復產是當務之急,但復工復產不能放松對疫情的防控,更不能忽視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經過疫情的洗禮后,消費的觀念、傾向、需求等都發生了一定變化,消費者消費更加理性。對品質也有更高的要求。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把責任落實到位,不斷強化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使消費者消費得更加安全放心。此外,食品安全是監管部門的監督,消費者的要求與監督,消費者協會等多方參與的結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經濟日報記者 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