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有好貨”的高性價比購物,始終是最真實的市場需求。
“雙11”才走,“雙12”又來了。這些購物節已然成為一種品牌,對所有參與其中的商家來說,更是名副其實拿銷量說話的品牌比拼日。多數的爆款,往往有共同的特點:便宜的好貨。
便宜也可以買到好貨,電商的繁榮一再證明這個道理。好貨也可以賣得便宜,恰是電商的最大價值之一。痛點在于,還有很多便宜的好貨,就像山谷寂靜角落里的野百合,因為沒有品牌,無法為人所知。如何讓那些便宜的好貨打響品牌?這不僅是企業關心的,也是消費者關心的。
品牌不響,沒有知名度,渠道不暢,層層分銷,成本很高,這是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局。一些中小微工廠,一旦出口需求量有所波動,內需需求量又沒有打開,就會出現很大的經營風險。很多給國外產品做貼牌的國內企業,之所以把甘蔗最甜的部分拱手讓人,并不是因為沒有工藝,也不是因為沒有品質,而是苦于沒有品牌。
深圳有家做掃地機器人的工廠,長期給飛利浦等一線品牌代工。同類別的產品,同樣的標準、同樣的工藝、同樣的原料,甚至同樣的生產線,質量沒有本質差別,貼牌產品賣得很好,便宜幾倍的自主品牌,過去卻根本賣不動。后來,通過“拼多多”之類的電商平臺,銷售額達到近3000萬元,企業從中看到了外貿轉內銷戰略轉型的可能。
根據聯合國經發組織的統計,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品牌入圍。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飛速發展,一些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與研發能力并不弱,只是在“強生產”到“強品牌”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國家到地方到企業,一直相當重視扶持、發展自主品牌。自2014年以來,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逐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各地也陸續推出了中小企業品牌扶持計劃。而各大電商平臺也為企業提供了展示品牌的新渠道。諸如“新品牌計劃”之類聚焦中小微制造企業成長,打通需求與生產端的信息流,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的電商行動,也應運而生。
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是企業乃至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互聯網+”時代,利用互聯網發展與精準的商業模式扶持中小企業打響自主品牌,不僅能助力中小微企業挖掘生產潛能,也能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最關鍵的是,這反過來為整個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賦能。
“便宜有好貨”的高性價比購物,始終是最真實的市場需求。哪怕是在發達國家,這也是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之一。比如美國的著名商超Costco,以貼近成本的低價著稱,將高質量的產品賣得便宜。德國也有這樣的超市,比如Aldi。
通過政策扶持、電商平臺助力扶持,能不能讓打造更多自主品牌、讓便宜的好貨成為可復制的成功商業模式,讓山谷里的野百合也能有春天,這既是企業的需要,也是消費者的需要,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舒圣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