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旅游+產業”精準扶貧:貧困地區摘“窮帽”的新路徑
如果不能真正提升當地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不能激發當地貧困人口的主動性,任何增量的資金和項目進入都無法形成可持續性的發展動力。所以,扶貧與扶智是不可分離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何才能徹底消滅貧困?在全面實現脫貧,尤其是深貧地區脫貧,被認為是最難解決的硬骨頭。
春節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成都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挑戰依然巨大,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依然不少。今后3年要實現脫貧3000多萬人,壓力不小,難度不小,而且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難啃的硬骨頭。
習近平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清醒認識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任務的艱巨性,清醒認識把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提高脫貧質量,聚焦深貧地區,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
各部委及各級政府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堅定不移地將脫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尤為一提的是,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這場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旅游扶貧在各地發揮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前,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印發了《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將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切實加大旅游扶貧支持力度。
方案表示,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規劃水平明顯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改善,鄉村旅游扶貧減貧措施更加有力,鄉村旅游扶貧人才培訓質量明顯提高,特色旅游產品品質明顯提升,鄉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推廣,旅游綜合效益持續增長,旅游扶貧成果不斷鞏固,鄉村旅游在帶動和促進“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中發揮有效作用。
“我國貧困問題具有顯著的地域性,貧困人口占比高、貧困發生率高的深度貧困是攻堅戰中的難點。如何把‘青山綠水變為金山銀山’,是推進貧困山區致富的重要途徑。”曾調研旅游扶貧項目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金雪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雖然我國一些非常貧困的山區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但是,其生態環境非常優美,因此,具有旅游開發的潛力,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實現當地百姓快速脫貧。
金雪濤表示,方案指向深度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及相關產業開發,這將進一步發揮“旅游+”產業模式的優勢,推進生態環境改善與扶貧行動的結合。
旅游產業助力貧困戶脫貧
脫貧的最終目的不是“救濟一時之貧困”,而是如何開啟“財富之源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鐘山縣紅花鎮車田村,全村人口約有150人,而留守車田村的村民卻不足50人。
“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我們這的村民住的是陰暗低矮的瓦房,窮,沒有辦法,家鄉沒什么適合我們的工作,只好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糊口!27歲的盧彩燕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2010年我離開學校就去了廣東東莞打工,每月收入不到兩千塊錢,為了節省開支,我一年就春節回家一次和家人團聚!
盧彩燕說,2016年我聽說我們家鄉建了旅游產業,也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因此,我就辭掉了東莞的工作來到了紅花生態園,現在我在生態園月收入三千多塊錢,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和盧彩燕有著類似情況的還有何超英。30歲的何超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鐘山縣紅花鎮紅花村村民,因父母殘疾,孩子年幼,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丈夫一人外出打工掙錢來維持,因此,何超英一家的生活十分貧困。
“自從我們這邊建成了紅花生態園后,我們家的日子開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焙纬⒏嬖V《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村里的人流量隨著紅花生態園開發運營等各方面逐漸完善后,來生態園觀光旅游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我老公也不外出打工了,回到家鄉做起了旅游生意,我自己在生態園做服務員,月收入兩千元,還不耽誤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廣西賀州鐘山紅花峰江生態園副總經理宋家金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生態園是一個三星級鄉村生態旅游景區,景區內除了地下泉水泳池外,還有百香果、桑果等采摘園,隨著生態園的發展壯大,結合當地政府的脫貧攻堅目標和任務,紅花生態園也主動聯系了周邊的貧困戶,讓貧困戶進入生態園并入股,首批入股貧困戶38戶,每年分紅一次。現在村里的貧困戶不僅有了固定的收入,還讓他們有面子,有尊嚴,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干,成為紅花生態園的一員,共同致富。
事實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地方依靠旅游資源,通過“地方風貌特色化”打造鄉村旅游、景觀農業等旅游業,使得當地貧困戶成為脫貧增收主體的還有福建省小松鎮國家級美麗鄉村試點村。例如,該地在2016年初實行貧困戶精準識別時,試點村引導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并協調農村信用社給貧困戶辦理扶貧小額貸款(每戶五萬左右),幫助在流轉土地上發展百香果、草莓、桔柚、葡萄等水果觀光采摘園。這樣的舉措不僅成功地吸引了游客,還使每個貧困戶年增加收入近十萬元,真正實現了依托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穩定脫貧。
實現脫貧需不斷探索與創新
事實上,作為精準扶貧的一個創新,旅游扶貧也成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重點。把“青山綠水變為金山銀山”,使貧困地區的農民真脫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不過,旅游扶貧雖是精準扶貧中的一招好棋,但這一模式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旅游扶貧過程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如何推進旅游扶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是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尤為一提的是,在一些地區(深度貧困),由于生態資源隱藏于深山或在一些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囿于薄弱的交通、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因此,也會對存在與游客無法對接的境遇。
金雪濤認為,旅游扶貧的政策得以有效落實的根本是解決貧困地區旅游供給與需求的對接瓶頸。首先,要層次遞進地推進旅游扶貧工作,不是所有深度貧困地區都適合進行旅游開發,選擇旅游資源對接需要具備一定市場基礎條件的地區先行試點示范,找準旅游與扶貧的最佳結合點,按照典型引路、深度發展的路徑確保政策和措施的落實有效果有效率;其次,可進行旅游扶貧地區要充分發揮各管理部門的協同合作,先期做好旅游相關的行、游、吃、住等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并建設完善,夯實旅游扶貧工作的基礎,提供符合行業標準的服務;然后,關注旅游相關資源要素的整合、旅游資源要素與貧困地區其他資源要素的融合,增強“旅游+”產業模式的符合效應。例如,將旅游與特色農產品結合,可以利用互聯網加強耕種者與旅游消費者的聯系,打造地方特色生態品牌;最后,加強深度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育,形成堅實的內生動力。如果不能真正提升當地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不能激發當地貧困人口的主動性,任何增量的資金和項目進入都無法形成可持續性的發展動力。所以,扶貧與扶智是不可分離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當前,扶貧旅游中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項目與財政資金投入的精準度有待提高和對貧困戶幫扶的系統性和長效性有待加強。”金雪濤表示,一方面,需要建立項目和資金績效評價的合理機制,在現有評價體系中應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測評、進行群眾滿意度調查,避免出現“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的現象;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低保制度,使其與先行扶貧脫貧政策保持協調。同時,在旅游扶貧項目中要優先“造血”,提高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勞動致富,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輸血”,保證其不再出現因老、因病等返貧。
那么,在旅游扶貧方面,如何發揮財政投入及引進民間資本進入呢?金雪濤表示,穩健的財政投入是扶貧工作成功的保障,公共財政承擔著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服務)和間接引導民進資本進入公共物品(服務)領域的雙重作用。要實現財政的精準投入,以旅游扶貧規劃帶動減貧脫貧人口數確定投入規模,并更多地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發揮財政的直接投入作用。
如何創新收益分配機制,讓扶貧旅游產生的效益真正反哺當地經濟和優化貧困戶實現脫貧呢?
金雪濤說,優化收益分配機制,可以探索資本收益型扶貧模式入手,將項目的財政資金按比例量化為政府投資人和貧困戶的入股資金,加上貧困戶的土地使用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作為參與經營的股份,投入到旅游扶貧項目或經營主體(企業)內,以“保底+紅利”的形式明確政府投資人、企業、貧困戶的分成比例,不但可以激發貧困戶參與旅游扶貧項目的積極性,還可以保證貧困戶獲得較穩定的股本收益。(來源: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