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整體效益逐年提升,不少相關企業也因此獲利。可是,有一些文化企業看似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卻收益不高,效益不好。一些文化產品人見人拍照,但購買者少;一些新建旅游景區人數不少,雖門票收入很高,但與投資相比回報還是不高;一些旅游商品雖然知名度較高,但銷售量卻不高,短期可以硬撐,長期難以為繼。
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旅游產業,無論是文化企業還是旅游企業,生存、發展是永恒的話題,支撐其生存發展的是收入,沒有足夠的收入,企業無法生存,產業無法發展。但在一些地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不考慮、少考慮收入的聲音,甚至提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不應該考慮經濟效益,只要有社會效益就可以了。這是一種將產業誤認為事業的現象,沒有理解什么是產業,什么是事業。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文化事業是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行業。狹義上講,文化事業是非營利的,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文化產業則是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主的經營性服務行業。
旅游事業為旅游者提供非經營性的旅游公共服務。旅游產業是為旅游者提供經營性的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的綜合性行業。作為企業,可以在其產業發展時無償提供公益服務,但企業畢竟要生存發展,還是需要有足夠的收入。
文化產業的收入從何而來?答案是:文化產品的最終消費者。文化產品的最終消費者不僅有當地居民,還有外地人。外地人中大量是以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探親訪友、醫療健康、研學教育、文化娛樂、商務、公務為目的旅游者。這正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消費人群的交集。文旅融合可以擴大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消費人群的交集,并擴大文化和旅游消費收入。
無論吸引何種目的的旅游者,文化都是重要的吸引元素。但在復游者越來越多,觀光旅游逐漸被休閑旅游壓縮的情況下,旅游者需要新的文化吸引物,傳統景區不再是重復旅游者的首選旅游吸引物。
隨著可用土地的減少,環保要求的增強,不斷大規模建設景區的熱潮也將逐漸減退。小型的、多樣的、文化特征明顯的景點、景觀建設,尤其民用建筑的文化景觀化將會逐漸被人們重視,也將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關注。
旅游消費最重要的是延長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停留時間,也就是常說的發展過夜游。要想讓旅游者留下來,不僅需要足夠的、各種性價的住宿設施,還需要留下來的理由。晚間的夜景、燈光秀、街頭的表演、街上巡游、室內的各種演出等,皆可成為旅游者留下來的理由。
國外一些城市旅游者集聚的酒店周圍,旅游購物街附近,密布著各種博物館、民俗文化館、畫廊等文化展示和交易場所,旅游者通達方便。既豐富了旅游者的活動,又實現了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產品的交易。
當文化景觀、文化演藝、文化藝術品、文化商品等被旅游者關注、消費,就成了旅游景觀、旅游演藝和旅游商品。文旅融合需要文化產業布局和開發時,不僅著重于為本地居民服務,還要為旅游者服務;不僅要讓本地居民知道和達到,還要讓旅游者知道和達到;不僅要讓本地居民喜歡,還要讓旅游者喜歡;不僅要讓本地居民消費,還要讓旅游者消費。
無論是直轄市還是省會城市,無論是商貿城市還是工業城市,無論是會議會展城市還是科技城市,因各種目的前來的旅游者會越來越多。旅游者需要具有當地文化特征的建筑景觀,需要具有當地文化特征的購物街,需要具有當地文化特征的夜景和演出,需要充滿創意又有當地文化特征的旅游商品,需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既要符合文化產業的規律,又要符合旅游產業的規律,其相同點是:都要符合產業規律。
旅游景觀的塑造是否成功,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可以通過旅游者拍了多少照片體現,旅游者在某地拍的照片越多,證明這個地方的景觀塑造得越成功。旅游商品的開發是否成功,可以通過旅游者購買量的多少來判斷,旅游者在某地購買的特色旅游商品越多,證明這個地方的特色旅游商品開發得越成功。旅游演藝等也是如此。
旅游者的滿意和消費是文旅融合程度的最好證明。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