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娛樂至死”的直播亂象當重典整治
6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分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黑名單(第三批)》,因在直播中露出真實容貌引發網友爭議的主播“喬碧蘿殿下”和另一引發網友爭議的主播“紅花會貝貝”名列其中。據悉,被列入黑名單的主播5年內全行業禁止直播。
近年來諸多直播亂象令人側目,一些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尺度,一再突破法律道德和社會容忍的底線。惡意挑釁民族情感、以色情低俗內容“吸引眼球”、把畸形炫富當作生活時尚,甚至違法傳播暴力恐怖視頻等……這些行為社會影響惡劣,亟待清理整治,相關部門也曾數次對涉事平臺網站進行約談、責令加強監管等。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告誡公眾,要警惕公共話語的娛樂性和技術壟斷帶來的困惑。在全民直播時代,這一警醒有著更為深刻的現實意義。一些荒誕下作的內容,仍在不斷“推陳出新”,還有很多粉絲捧場;一些封禁下架的主播,“換個馬甲”死灰復燃,仍可繼續“收割流量”;一個“喬碧蘿”消失了,還有無數個“喬碧蘿”等著晉級新番“網紅”。
為何網絡直播亂象屢禁不止?不得不說,與一些平臺輕飄飄、軟綿綿的所謂“監管”脫不了干系。“直播”所蘊含的真實感和娛樂性,是其吸引萬千擁躉的天然起點,也是其存在的最大意義。從盈利模式來說,在流量變現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利益誘惑之下,平臺對個別“網紅”主播的無序失范行為往往采取默許甚至鼓勵的態度。從用戶心理來說,在與主播實時互動的過程中,好奇心和窺視欲得以滿足,明知有詐還瘋狂打賞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平臺也能從中獲益。但網絡直播并非自娛自樂,而是一種公共傳播,平臺作為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理應負有審核責任和監管義務。
對亂象叢生的直播行業,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黑名單制度值得大力推廣,還必須做到信息同步和共享,并嘗試推行內容黑名單、行為黑名單、平臺黑名單等,以提升監管的覆蓋范圍和可操作性。在封禁相關主播賬號的基礎上,還要依法處置其違法所得,甚至直接關閉違規平臺。在“黑名單”制度之外,建立包括行政監管、立法懲治、平臺自律等在內的立體監管制度,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改進直播平臺競爭模式,優化行業生態環境,打造全方位全周期的多面“照妖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實習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