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一堂“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走進了山西汾陽南垣村寨小學,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后陳征現場為這個僅有17名學生的小學上了一堂生動的科普課。與此同時,22個省區、150所鄉村小學的上萬名學生也同步觀看了這一課程的在線直播。
孩子們太需要專業的科普課
從山西太原驅車來到山西汾陽南垣村寨小學,大概需要1個半小時,盡管學校地理位置并不偏僻,但村里幾乎看不見人車往來。“村子里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雙雙出去打工,只留下孩子和老人,爺爺奶奶基本上教不了孩子太多知識。”南垣村寨小學校長任旺清說,城鎮化導致鄉村學校學生數量銳減,南垣村寨小學現在僅剩17名學生、6名老師。和大多數鄉村學校一樣,南垣村寨小學任教老師年齡偏大,學校包班教學,一個老師教一個年級的所有課程。為了給孩子們上科學課,任旺清返聘了一位65歲的老師,雖然備課使用的基本是教師用書,但老師卻未受過專業科普教育。
孩子們很少能走出村子,更別說走進城市里的博物館、科技館。他們的自然科學課是在老師帶領下,在田間地頭認識植物的種子和葉子的紋理。經濟落后和地域限制,成為橫亙在城鄉素質教育間的鴻溝。
這也是陌陌科技選擇開設“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的初衷。借助互聯網直播技術,為更多鄉村孩子營造與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試圖為他們打開科學世界的大門。
常年為不同年齡段學生講授科普知識的陳征,第一次來到南垣村寨小學,師資力量的薄弱讓他憂心忡忡,但孩子們眼睛里閃爍的光芒令他頗為感慨:“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鄉村和城里并沒有分別,學校太需要專業的科普課了。”
直播課上,陳征帶來了各種力學裝置和力學小實驗,給孩子們解釋“什么是力”,在看過頭發摩擦后的氣球可以隔空托起撕成細線的塑料繩,摩擦后的PVC水管可以隔空推開空易拉罐等實驗后,孩子們發出了驚嘆。原本40分鐘的一堂課,講著講著就拖堂了。
四年級的學生梁安寧是個靦腆的女孩,上完課她也和同學一起追著陳征從教室里走到操場,看老師教大家如何利用“力”的作用搭建“人橋”。
談及對這節課的感受,梁安寧笑著說“很喜歡”。這已經是南垣村寨小學第10次參與“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活動,前9次他們都是通過在線觀看,而這一節課能夠現場參與,孩子們非常興奮。
“一節科學課教不了孩子多少知識。”陳征對此有著清醒的認知,但他希望,40分鐘的課程是一個開始,“希望孩子們能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和對科學的向往。”
40分鐘只是一個開始
為了擴展學生們的知識視野, 任旺清一直關注各類公益課程項目,他認為適合小學生持續學習的在線項目還比較少。因此,他報名參加陌陌科技舉辦的直播公益課,帶領孩子們系統觀看學習了“帶鄉村孩子走進博物館”直播課。三年級學生張宇君還在筆記本上畫出了在課程中看到的博物館里展出的漢代陶俑,并寫道:“帶著莊嚴的面容,以雄渾的氣勢,獨立于城市的喧囂,顯得那么寧靜,又那么富有神秘感。”
“一節科普課帶來的知識啟蒙效果并不能立馬呈現出來,但其潛移默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在任旺清看來,直播為孩子們打開了接觸專業科普學者、了解更廣闊知識的窗口,而“直播的成本只需要一根網線”。
11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的GES2019未來教育大會、2019第五屆GET教育科技大會上,來自教育界、科技界的專業人士面向未來的教育探索都有著這樣的共識——教育應該是智能、多元、普惠、開放、包容、公平、創造、探索……而當前,教育資源仍然面臨著供給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難題,借助科技手段打破教育供給與分配的瓶頸,助力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界和科技界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曾在“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活動中主講“我們弄錯了的動物知識”。他說:“平時我們做講座最多有上百人,直播公益課卻能覆蓋全國數萬名孩子。”
全國氣象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朱定真認為:“科普的意義并不在于一次傳播了多少知識,重要的是在孩子們的心里埋下科學的種子,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情,很有可能這樣的一次課就能影響孩子一生。”
借力科技打造科普陣地
記者了解到,陳征在參與此次直播公益課之前,就已經是活躍在電視屏幕以及短視頻平臺上的“科普達人”了。他不僅是央視、湖南衛視、北京衛視等多檔科普節目的科學策劃、顧問及嘉賓,還積極在抖音平臺上以短視頻傳播科普知識。
“最近我開始入駐嗶哩嗶哩(B站),以長視頻、直播的方式助推科學實驗等知識的傳播。”陳征饒有興趣地告訴記者,不同平臺面對的用戶人群不同,不僅可以擴大觸達人群的廣度,也可以降低知識接收的門檻,助力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在電視節目中做科普,陳征發現:“一講到實驗原理,收視率曲線就呈斷崖式下跌,到進行實驗時收視率又重新攀升。”這讓陳征明白,科普工作需要關注實驗的趣味性和用戶對科普知識的接受度。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鄉村孩子接觸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情況已經相當普遍,短視頻、直播等內容也是他們經常接觸的傳播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科技的進步催生出不同的信息傳播渠道,但海量信息的出現并不能保證所有內容都是正面積極的。陳征認為,可以讓科普等正能量內容煥發魅力,吸引更多關注。實際上,這也是科技時代,教育界和科技界人士共同努力的方向——讓更多適合不同年齡段、適合長期學習的內容進入到鄉村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幫助他們接觸到更廣闊的資源,并向專業老師求教。在陳征看來,科技教育走進鄉村,關鍵仍在于激發孩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