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更加突出,部分地區、部分行業、部分群體的就業壓力比較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從即日起推出“穩就業系列談”,從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保障重點群體就業、認識區域就業格局等方面,解讀今年的就業形勢,敬請關注
2018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361萬人,同比增加10萬人,創歷史新高。不過,在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的同時,結構性就業矛盾也更加突出。
就業結構性矛盾,是指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勞動力年齡結構看,目前我國勞動力平均年齡已接近38歲。而制造業、建筑業等又是用工的大頭,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就業面臨挑戰,這些都是結構性矛盾的具體體現。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100個中心城市的監測統計顯示,2018年求人倍率(即招聘崗位的數量和求職人數比)始終保持在1以上。2018年第四季度的求人倍率為1.27,這意味著平均一個求職者對應1.27個就業崗位。
就業崗位雖然數量比較充分,但市場供求匹配度卻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當前,無論是在沿海還是在中西部,部分企業都發生了技工短缺、熟練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現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速度不斷加快,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的高素質人力資本儲備不足。一些傳統的制造業大省,去產能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對中低端產業的就業產生的擠出效應愈發明顯。
莫榮表示,出現“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這樣的結構性矛盾,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培訓的結構調整尚未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結合,導致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當前,我國一些高校缺乏對專業需求的分析和長期規劃,主要從學科完整性出發設置專業,忽視了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莫榮說。
受訪專家認為,由于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工人和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新成長勞動力的實踐能力還難以跟上市場變化,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就業難題仍將持續存在。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認為,當前,我國就業的主要矛盾已從總量矛盾轉向結構性矛盾。化解過剩產能、僵尸企業出清等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還將對就業帶來新的挑戰。2019年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需要多措并舉著力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以確保經濟發展朝著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的目標前行。
莫榮認為,通過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高質量就業,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抓手。為此,在宏觀上,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對供給端職業結構進行及時調整;在微觀上,則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
“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基礎工程。要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以提升勞動力素質,使其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莫榮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