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兩會“代表通道”又談起了人工智能,還秀了把科大訊飛的翻譯機。其實,劉慶峰心里有個遺憾,那就是去年,科大訊飛并沒有招到足夠數量的優秀人才。“今年我關于人工智能的一項建議,就是加強人才培養建設體系,讓它不再遙不可及。”
缺人,是很多人工智能企業的共同感受。
創業企業第四范式CEO戴文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人才”特指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也就是能帶領團隊完成人工智能產品,幫助企業組建人工智能技術團隊的人,“可能目前行業內也就是十幾位。”
2018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級人工智能平臺也正在打造。不過,人工智能發展的源頭活水——人才,在哪兒?
需求大,培養難,缺人!
“供需態勢從工資就看得出來。中國人工智能從業者的工資比美國硅谷的都要高得多。”劉慶峰說。
目前,無論是數據處理、算法設計還是架構體系的建立,人工智能產業化全過程幾乎都需要科學家的介入。然而,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周期漫長。于是,人才爭奪戰也在頻頻上演。“對創業公司來說,很難招到靠譜的領軍人才。”戴文淵感慨。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郝躍院士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智能應用驅動、大數據積累、集成電路芯片發展以及相關理論算法的提升。“它是一個復合型新興交叉學科,包括數學、物理、電子信息、通信、物聯網和大數據,以及微電子集成電路等多個領域,再進一步講,還包括類腦研究。”郝躍強調,“因為跨度大,所以培養人才的難度也大。”
“我們內部戰略是‘輸血’和‘造血’并存。”提到人才問題,騰訊AI Lab高級總監劉永升表示,企業要有大規模培養人工智能工程師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迭代、落地和推廣,都要用到大量人才,靠引進遠遠不夠。”
造血方面,騰訊的選擇是跟高校合作,同時成立基金會資助校內的研究機構和青年科研學者。為了讓人“戰之能用”,科大訊飛也和中國科技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一起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
作為國家戰略,必須人才先行
“增加人工智能人才供給,這件事情高校必須做。”郝躍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已經開設了人工智能學院,今年9月,就將迎來第一批學生。
怎么把學生教出來?
郝躍認為,一方面,要做強基礎,在計算方法、芯片設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應對產業需求,聯動產學研,把技術落地成產品。他建議,國家可以建設若干個人工智能示范性平臺,這包括若干產業化示范性平臺和若干基礎研究平臺,“兩條腿”走路。
戴文淵想法類似。他建議,高校培養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工智能領域專業型研究人才,這類人需要高校設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從非常基礎的理論開始培養;另一類,就是應用型人才,這些人也許不需要太專業的技術原理性知識,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應用——找到自身學科與AI的結合點。“從這一角度來說,每個學科都能‘+AI’,培養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意識和知識儲備。”
劉慶峰則期盼政府也能做些什么,比如國家相關部委聯合支持“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培養計劃”,對“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礎研究與融合創新應用進行定向支持。“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作為一個國家戰略,必須人才先行。”他說。(記者 張蓋倫 劉園園)
(責任編輯:佟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