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名叫《啥是佩奇》的幾分鐘微視頻在朋友圈刷屏,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令不少網友稱“笑中帶淚”。視頻主要講述了一位生活在大山農村的爺爺,為孫子準備新年禮物,在全村尋找“佩奇”的故事,最后以鼓風機為材料做出了粉色小豬佩奇的模型。據報道,在該視頻火爆傳播的同時,一些商家也從中嗅到了商機,視頻同款電焊版的佩奇已出現(xiàn)在部分網購平臺上。
這個微視頻之所以能刷爆朋友圈,普遍認為是主題鮮明,內容暖心。此話不假,它確實給人“溫暖滿懷”的感覺。但我以為,又不僅僅如此,從藝術角度講,該微視頻還有另一個成功之處,那就是創(chuàng)新。
事實上,《啥是佩奇》是為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造勢,說白了,就是一部電影的宣傳廣告片。廣告片何其多,為何偏偏這個廣告片不招人反感,反而倍受推崇,好評如潮呢?我想,與視頻本身的別具一格不無關系。小小廣告片,卻從親情、溫情切入,并折射空巢老人、城鄉(xiāng)差別、社會變遷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不僅讓人走心,也催人思考,根本看不出廣告的痕跡,卻又不知不覺產生了轟動效應,達到了宣傳的目的。
可見,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哪怕是商業(yè)廣告,只要在創(chuàng)新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就一定能引起關注,受人喜歡,獲得成功。尤其是現(xiàn)如今,智能手機普及,微信視頻流行,通過手機微信進行傳播,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看你會利用不會利用了。
現(xiàn)在已進入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打開手機,各種各樣的微視頻比比皆是,讓人眼花繚亂。然而,又有幾人想到過藝術創(chuàng)新的問題?相反,很多人專門跟在別人身后跑,什么樣的視頻火,就會變變花樣去拍什么,一點個性都沒有。比如,曾有一段時間,一個窮孩子陪雙目失明的父親去飯店吃飯,悄悄把自己面條中的牛肉夾到父親碗中的微視頻,感動過不少網友。然而細心的網友發(fā)現(xiàn),類似的微視頻出現(xiàn)了不同版本,而且是好多個版本,內容都一樣的,只是表演者不同而已。顯然,有人在模仿。再比如,有一段時間,一個成功老板從工地上直接去賓館參加同學聚會,因穿著普通而受人奚落,最后身份公開,眾人又對他畢恭畢敬、頂禮膜拜的微視頻,也在朋友圈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模仿版本。其核心,都是對以貌取人、最后自取其辱這種現(xiàn)象的諷刺。
這樣的微視頻,雖然主題很好,卻因為借鑒,甚至可以說抄襲了別人的作品,而招致很多人反感。作為視頻拍攝者來說,出發(fā)點也許是好的,但做法并不可取,畢竟與別人的作品雷同了。拍點微視頻上傳到網上,豐富人們的視覺空間,這個沒有錯,但應該力求原創(chuàng),而且要注重創(chuàng)新,重復別人的作品,有什么意義呢?何況現(xiàn)在網絡發(fā)達,一旦網上已經有了某個視頻,人人都會很快欣賞到的,哪里需要你再去重新翻拍一個類似視頻進行傳播呢?雷同的東西,再好也會讓人生厭。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