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8日訊(記者鄭明橋 柳潔)湖北省做好長江大保護“辯證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當前與長遠、加法與減法、治標與治本的關系,加快培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追求科學、有序的高質量發展
2月12日,從總部位于武漢的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傳出喜訊,我國光通信技術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實現了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1秒內可以傳輸約130TB硬盤存儲的數據,實現300億人同時雙向通話,為迎接5G時代搶占了先機。
引領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澎湃動力正在荊楚大地奔涌。
用好綠色“指揮棒”
“做好長江大保護‘辯證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當前與長遠、加法與減法、治標與治本的關系。”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說,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將抓好長江大保護作為確保子孫后代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將修復長江生態放在壓倒性位置。
保護長江,規劃先行。湖北率先編制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從源頭上立起生態優先的規矩。全省約1/4的國土面積被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理,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內嚴禁新建重化工及造紙行業項目。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關于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連續4年,四部法規相互銜接,保護藍天、碧水、凈土,共同織密長江保護的“法治網”,以先行先試的責任與擔當劃出綠色發展的“制度跑道”。
長江大保護,既要有“快思維”,也要有“慢思維”。對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湖北堅持規劃“留白”理念,從長計議,絕不讓今天的發展成為明天的包袱。
治江還得有硬招。湖北全面出擊,拆除江河湖庫圍網養殖122萬畝,讓一湖清水入長江;長江干線367座非法碼頭被堅決取締,一批碼頭規范提升,騰退岸線143公里;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全省4230條河流、755個湖泊都有了河(湖)長。
呵護綠意,既要做“減法”,更要做“加法”。全省實施“九大行動”,明確實施森林、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工業污染防治和產業園區改造,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農業和農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庫水質提升等九大治本工程,力爭在3年到5年內顯著改善長江湖北段生態環境。
破與立、加與減、快與慢,在綠色發展的跑道上,湖北省應急謀遠,蹄疾步穩,母親河漸漸煥發生機和活力,長江湖北段水質明顯改善,去年干流總體水質為優。
聯防聯控重落實
2月9日上午,在國內首條污水處理深隧項目——武漢大東湖深隧項目盾構區間,機器聲轟鳴不斷,幾十名工人在地下40多米深處掘進。項目建成后,大東湖核心區污水都將通過最大埋深達42米的地下隧道直奔北湖污水處理廠,好似為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修建了一條“特種地鐵”。
目前,武漢北湖污水處理廠可日處理污水80萬噸,遠期達150萬噸,是全國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近300萬居民的生產生活污水將通過深隧管道入廠,凈化后再排入長江。同時,可以有力解決目前“大東湖”水系的東湖、沙湖、楊春湖、嚴西湖、北湖等湖泊水污染問題。
推進長江大保護,湖北的步伐堅定而緊湊。共抓大保護,在湖北正以項目、工程等形式落地。
在武漢,生態考核與干部績效掛鉤。2018年1月份,武漢長江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正式實施,將預警核算、上下游對比,水質改善獎勵,水質下降處罰等考核項目與干部績效掛鉤。
環保“一票否決制”,自然資源納入離任審計,一份終身追責的“負債表”,督促領導干部作答“綠色資產”。
在天門,多年劣Ⅴ類水質的天門河實施重拳整治,沿線200多家養殖場已關停,100多處圍網全部拆除,目前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對于非法排污,湖北堅持“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涉刑必移”。湖北省委、省政府對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問責,共有221名負責人被嚴肅問責。
同時,湖北聯手湖南、江西、安徽三省,建立長江保護聯席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商長江保護。
此外,湘鄂贛還合力抓好湖泊濕地管理保護、生態修復,共同將長江中游建成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先行區。其中,湖北恩施和湖南湘西協作立法共護清清酉水;去年7月份,湖北黃岡與安徽安慶也開始實施龍感湖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